和你一起學作文-結構:下筆成文的關鍵(9)
	
	例文45:
	
	奧運細品味
	
	鄭 文
	
	當博爾特側過身子拍著胸脯沖過百米終點,伊辛巴耶娃如海燕般掠過5米05,菲爾普斯在“水魔方”變出第八金,我們為什么也與其國人一樣欣喜若狂?一樣感到自豪?
因為他們實現的不僅是個人的目標,也不僅是某國的期望,更是一種“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理想,而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東道主”的身份和視角,強化了我們的全球觀念和宏觀思維,令我想起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的名言,才知道他那“自己的一小步”和“人類的一大步”之間,關系是多么奧妙!全球化的存在,決定了全球化的思維,馬克思的道理千真萬確。
隨著奧運進程,我的和諧觀念也被刷新。在我過去的潛意識中,和諧不僅是沒有戰爭和暴力,也應該盡量減少尖銳的矛盾和激烈的競爭,欣欣然進入一種平和安寧的境界,無意中沉到心底,原來還是一個“桃花源”。但是,比賽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和情境,那些人性至美的大喜和大悲,不僅使我感同身受,而且令我豁然頓悟,這才是真正的和諧:在奮斗中發展的和諧,在競爭中合作的和諧。由于有了公正、公開、公平且公認的規則,比賽迸發出無數激情的火花,煥發出無數燦爛的才華,激發出無數熱烈的歡呼,引發出無數心靈的凈化。是的,人們在休息的時候,也許是需要一個“桃花源”,就像伊辛巴耶娃用被子把自己蒙起來那樣;但一旦投入工作,那就誠如魯迅所言,即使桃花源中人,也還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而“發展”又必須靠科學來保證,這也是奧運所不斷證明的真理。即以撐桿跳運動員手中的那根“桿子”而言,最初是桃木做的,人稱“搟面杖”;后來用竹子做,而且要上好的日本竹子,又名“空竹筒”;再后來變成鋼和鋁的合金,其彈性和韌性便大大增強;而現在的玻璃纖維,竟托著布勃卡在6米14的高度完成了人類與重力的對抗,連“穿裙子的布勃卡”也越過了5米05。薛寶釵小姐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憧憬的是文學想象;伊辛巴耶娃說:“科學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展示的是力與美。
的確,奧運不僅充滿了科學之力,更氤氳著藝術之美。張藝謀憑借現代科技的偉力演繹其閃光的創作靈感,他把多少神奇美妙的畫面呈現給了全世界啊!當李寧那矯健的身影在萬眾的歡呼聲中“乘風歸去”的時候,那不就是“嫦娥奔月”般的壯麗嗎!當他又在萬眾的吶喊聲中邁著大步,沿著“空中跑道”奔向主火炬臺的時候,那不就是“夸父逐日”般的輝煌嗎!體育、科學、藝術,原來竟可以如此浪漫地融為一體,委實令人嘆為觀止!
當我們在這樣的層次上品味奧運的時候,有些曾經很濃重的觀念就開始淡化,甚至被質疑了,比如說關于“海外兵團”的疑慮。當劉國棟帶著幾個新加坡籍的華人,來向劉國梁叫板,這并不是什么“兄弟鬩于墻”,倒是真正的“相見歡”;24年前的“鐵榔頭”在奧運會上把美國女排斬于馬下,今天的“郎教頭”卻帶著美國女排登上了“第二臺階”,這兩件事都帶給我們光榮。金昶伯領著中國女曲“十年磨一劍”,其意志力的堅韌頑強,感動了中韓兩國人民;當鮑埃爾親吻著擊敗其同胞的中國徒弟仲滿時,他火熱的情感同樣也溫暖著法蘭西……
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凡此種種,不正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最好展現嗎?
(本文發表于《金山》雜志)
	
	習作感想:
寫“奧運細品味”這樣一個題目,就不是對奧運會某項賽事的觀感,也不是對某個運動員的觀感,而是對整個北京奧運會的觀感。這就需要站得高一點,看得全一點,有一個比較宏觀的視野,層次也盡量要高一點。“品味”就是“體會、分析和感悟”,加一“細”字,就是要盡量想得細致一點,深刻一點。如果能“品”出一點新意,那自然就更好了。
應該說,我給自己出了一道難題。首先,怎樣先為這篇文章“立定格局”呢?現在,我就來和同學們談談這篇文章的結構問題。
不妨先把我的思路拎出來,理一理文章的層次安排:一、首先以一個“設問”開頭,回答時引出奧林匹克精神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并談自己的認識;二、寫奧運也刷新了我的“和諧觀念”,其中談到“和諧”與“合作”、“發展”的關系;三、指出“發展”須借“科學之力”,奧運也是如此;四、說明奧運又充滿了“藝術之美”;五、綜述當這些新觀念得到強化的時候,一些老觀念就開始淡化,甚至被質疑;六、最后回應開頭,強調奧運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最好展現。
打個比方,這就是文章的“脊梁”,總的是“縱向”發展;而文中對這些觀感的逐層闡述,則是“橫向”發展;如此經緯交織,文章的整個“身體”就出現了;而其中有關北京奧運的若干具體內容,則是文章的“血肉”。
現在再來看,這個思路的發展,這些層次的遞進,在語言上又有些什么樣的標志呢?讓我們逐層來看。第一節以設問開啟思路;第二節設答時,用了一個“不僅……也不僅……更……也……”的表示遞進關系的復句,引入“共同理想”的闡述;第三節有一“也”字,標志著進入“和諧觀念”的刷新,最后以魯迅的話引出“發展”問題;第四小節承上談發展,用一“又”字轉入關于“科學”的論述;第五小節用“不僅……更……”的復句,導入關于“藝術”的話題;第六小節在綜合上文的基礎上指出有些老觀念已被淡化、質疑;第七節歸結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收束全文。
這里面就有許多交代、照應、過渡、轉折的安排,在文字上必須講究。所以說,文題中的“細”不僅要體現在“立意”上,還要體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方不負這一番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