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學作文-結構:下筆成文的關鍵(5)
風更大了,浪更猛了,腳下的路更長了,肩上的擔子更沉了。戰士啊,無比巨大的痛苦磨難已經超越了正常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然而更加巨大的精神力量依然支持著你們,形成了固若金湯的防線。在這關鍵的時刻:“兒啊,堅持下去,人民需要你!”這是偉大母親的叮嚀;“爸爸,你一定要戰勝洪水,回來給我過生日。”這是至愛子女的期盼;頃刻,親人的話語回蕩在耳際,賦予你無窮的勇氣。“堅持到底!”任憑一浪高過一浪,任憑狂風暴雨撲面來。
“救命啊!救命啊……”滾滾浪濤中傳來一個微弱的呼喚。你來不及多想,便朝那喊聲奮力游去。“抓緊我,不要放手!”你大聲地喊。可實在不行啊!浪實在太大了,顧不得再多想了,你艱難地解開自己的救身衣,給那個掙扎的生命套上,奮力將他推向一塊木板。而你,卻被洪水吞沒了。“解放軍同志!解放軍同志……”人們聲嘶力竭地喊著,但是你再也聽不到了。
“兒啊,你安息吧!媽媽為你驕傲!”這是老母親含淚的送別;“爸爸,你為什么不回來給我過生日?”這是孩子悲痛的呼喊。我知道,你是多么愛自己的孩子,你是多么希望回來給他過生日。然而在這關鍵的時刻,你不能不舍棄自己的小家,你的心里裝著全中國的人民哪!
風終于停了,浪終于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城市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彩,生活依然美好,然而世上卻少了一個你。
最可愛的人啊,你已化成一座不朽的豐碑!你永遠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我懷著對英雄的懷念和敬意,繼續吟誦那首詩:“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講評:
巧用詩意精心包裝 作者被抗洪英雄所感動,很自然地想到了艾青的短詩《礁石》。開頭所引的前四行,一下子就把抗洪英雄形象化了。這個開頭,可以強化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的共鳴,因而是一個不錯的開頭。接著,作者用具體生動的材料,用飽含懷念和敬意的筆調,將《礁石》的詩意結合抗洪斗爭演繹開來,這樣既發揮了由詩所激發起來的想象力,又使抗洪斗爭中的真人真事在文中實現了典型化。結尾再引用艾青詩的后四句,與開頭相呼應,就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完美,特色也更加鮮明了。
例文42:
望月隨想
江蘇省藥科學校 張 玉
1998年“增華閣”大賽獲獎作品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我獨自倚在高大的梧桐樹邊,望著明亮皎潔的月亮,喃喃地吟出了李白的詩句。美麗的月亮啊,古今中外真不知有多少描寫它的詩章。
今夜的月是滿月,滿月象征著團圓,可是人間的聚散離合又往往不是人們的意愿所能決定的。像我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也只能一人在梧桐樹下賞月。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包圍了我,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家人和朋友啊!
我慢慢地走在庭院的小徑上,月光透過高大的樹木班駁地映照在庭院里。周圍靜悄悄地,偶爾傳來幾聲秋蟲的微吟。遠處的樹木像一團黑霧似的。我覺得自己在此時此地是完全自由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我是一個自由的人了,可以暫時拋開沉重的壓力,把那些數學、幾何、英語、化學全都拋到九霄云外去吧!就讓我盡情地享受這一片柔美的月色吧。
細看那輪金黃色的圓月,我仿佛看到了月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搗藥的玉兔,還有那會釀桂花酒的吳剛。瞧,倚在那桂花樹下的不正是嫦娥嗎?我想在這樣的夜晚,她一定也感到了孤獨寂寞。李商隱曾有詩云:“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她是不是真的因奔月而后悔了呢?我也無從揣想。
邊想邊走,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小樓前。我踏著樓梯上了小樓,倚在欄桿上,望著遠方稀稀疏疏的幾點燈光,那兒一定是溫暖的家。我的眼睛濕潤了,“家”這個字眼使我的心不禁顫動起來。“不忍登高望遠,望故鄉邈渺,歸思難收”,我總算體會到這詩的深情了。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品茶聊天,準備幾盤點心,熱熱鬧鬧的,多么溫馨啊!天上的星星也是稀稀疏疏。“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今,一世之雄何在!我低頭看著腳下,只見鋪滿了皎潔的月光,可真要“疑是地上霜”了。我想,今夜也算是“月滿西樓”了吧!
下了樓,我又走到了那棵高大的梧桐樹下,在這棵樹下,曾經有過多少歡聲笑語啊!而今,梧桐猶在,人面知何處?“憶往事,惜流芳,易成傷”,看時光飛逝,我再也不是那個愛玩躲貓貓的小女孩了。成長的煩惱,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已經把我變成一個深感勞累、經常嘆息的書呆子了。何時才能與兒時的朋友們歡聚一堂?我也不得而知,一切只能隨緣。
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幾百年、幾千年它也沒變。我默默地看著月亮想,不知在海角,還是在天涯,有許許多多的“他”或“她”大概也正在賞月,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即使一時不能相聚,我們不也可以心心相印嗎?
夜深了,風寒了。我一面往回走,一面默默在心中祈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講評:
移步換景情隨月生 讀《望月隨想》,使我想起王維的兩句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張玉的行文,正如這一股曲曲折折而又順其自然的“清泉”,閃爍著柔美的月色,引導著作者的思路,移步換景,始終扣著月亮寫,自然抒發著一種淡淡的情懷,結果卻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意境來。不像有的同學,只在開頭或結尾“望”一下“月”,算是點題,中間的事兒卻完全與月亮無關。文中有多處文學引用,總的來說做到了選擇恰當,適可而止,與抒情的氛圍比較協調,已經融化在行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