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生意長流-作文專項訓練教程(5)
開闊視野,廣為采擷——勤于積累
寫作上的“有米之炊”單靠在生活中觀察、搜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勤于積累。盡管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但一個人的生活范圍畢竟有限,要打開寫好作文的廣闊天地,須學習、掌握更多更廣博的知識,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為此,在青春年少之際,要廣泛閱讀,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以開闊視野,實實在在地下一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細功夫。再說,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經(jīng)驗,都親目能睹,親耳能聞,親身實踐,通過閱讀,能懂得許許多多個人無法接觸到的事物,沖破個人生活的局限。須記住:閱讀是吸收,吸收得越豐富,表達時筆下越有神。
文心絮語: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的傳世名篇,中學生無不讀過。它不僅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情操給后人以深深的啟迪,就是對洞庭景色的描繪,也是景物描寫中的一絕。“朝暉夕陰”的萬千氣象,“霪雨霏霏”的陰風濁浪,“春和景明”的上下天光,把巴陵勝狀刻畫得有聲有色,如在眼前。然而,你是否想到:范仲淹據(jù)說沒有到過洞庭湖,也沒有登過岳陽樓,筆下所描繪的巴陵勝狀,非親眼所“觀”,而是虛擬的。既是虛擬,為何又寫得如此逼真,使人拍案叫絕呢?原來他有生活上的積累,再加上讀畫所得,筆下便出現(xiàn)絕妙好景。
范仲淹是蘇州人,從小熟悉太湖景色,后來又官貶饒州(現(xiàn)江西上饒),又對鄱陽湖的景色十分了解。生活上有太湖景、鄱陽湖景的積累,再從滕子京那兒得到《洞庭秋晚圖》的畫,仔細閱讀,把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巧妙地揉合,筆下洞庭湖的景色就活靈活現(xiàn)。
上面這個例子清楚地告訴我們,生活積累對寫作是多么的重要。深知其中道理的年輕人常以作家為榜樣,勤奮地把生活中擷取的朵朵浪花記下來,如春意盎然的美景,扣人心弦的場景,精彩紛呈的對話,鞭辟入里的議論,均可作點手記。生活手記是寫作素材的倉庫,經(jīng)久不懈地儲存,必然富足。
也許有同學認為:我們的記性好,這些事物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忘不了,何必一丁點兒的東西要麻煩“筆”呢?其實不然。人類確實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據(jù)研究,人腦可以儲存1015比特的信息,容量巨大,保持的時間也很長。巴金說過,有兩百篇文章儲存在他的腦子里。日本索尼電器公司職員友寄英哲能背誦圓周率到小數(shù)點后2萬位。然而,任何一個人不可能做到事事有清晰的記憶,遺忘會悄悄跟隨著每一個人。因此,寫作材料的倉庫不僅靠記憶,更靠手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