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羽”為話題的優秀作文--假如項羽過了烏江四
以“項羽”為話題的優秀作文--假如項羽過了烏江四
事實上,項羽最后并沒有渡過烏江,確切地說,是長江。
項羽死了,死于戰敗。他由垓下逃亡,渡淮河,下陰陵,過東城,最后到了烏江才停頓下來,提著屠刀,立馬成哲。
項羽死了,死于圍殺。另一種美好的傳說是自殺。他把自己的頭顱饋贈給了他當年手下的一位叛將,這足以讓人感激涕零。
項羽死了,死于重諾誠信。可劉邦還是害怕。在他身首異處之后,劉邦聞訊急忙趕到烏江邊上,親自驗尸。劉邦命令手下把項羽碎尸,然后再拼組復原,在完成了這種古老的拼圖游戲之后,劉邦才心滿意足的離去。劉邦在江邊積累的虐尸經驗,后來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他和他的那個名叫呂野雞的婆娘,后來在對待英布、彭越、韓信以及劉邦的另一位女人的身體時,就使用了大體相似的方法。而負責執行那次項羽碎尸任務的呂馬童等五人,因此得到了侯爵級別的封賞,雖然他們的“突出貢獻”,僅僅是先用武器在一位蓋世英雄的的尸體上縱橫劈砍,然后再用手把ta拼組復原。
總之,那許許多多作為史實的斗爭結局,都不象俗語所說的“世事如棋局局新”那樣輕巧。
不管怎樣,歷史的可能性還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某一個具體的史實上,比如楚漢相爭。
即使項羽過了烏江,又能怎樣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也不會有什么大的改變。項羽最想做到的只是延長諸侯割據局面的時間。在那個具體的歷史年代里,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種種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限定了太多的可能性。
歷史上,往往是外來的軍事力量和異質的文化力量,才會對一個國家的歷史產生結構性的影響,或由刺激引向發展,或由刺激導致禁錮。
時不利兮騅不逝啊。在結束本文之前,請允許我再做一回非娛樂性的假設吧。假如項羽真的過了烏江,我最希望的結局是這樣的:后人在史書里只能加上一句:“越江而遁,尋無果,唯遺詩數卷焉。太史公《項羽本紀》遂將之齊錄于傳后”。也就是說,我想讓本文第三節的大部分假設都能成立。
在心靈空閑之時,遙想到古代的一位政治不正確的軍事奇才,竟成了一枝會思想的蘆葦,那該是一樁多么美好的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