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知識小調查
一天我在三歲的表弟家玩,看見他拿著一張餐巾紙去扔垃圾,他竟然知道要扔到不可堆肥的垃圾桶里,讓我很是驚訝。
現在垃圾分類家喻戶曉,那么為什么要垃圾分類呢?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怎么做到人人都參與垃圾分類的呢?我帶著一連串的問題來到了周王廟鎮博儒橋村村委會咨詢那里的工作人員孫喻阿姨。她雖然很忙,但還是熱情地招待了我,耐心地跟我講解,從她那里我了解到整個海寧一天要產生1000多噸的生活垃圾,而我們的垃圾焚燒站一天只能焚燒400多噸的垃圾,長此以往未焚燒的垃圾已經把尖山一個大型垃圾填埋場填滿了,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孫喻阿姨還告訴我,實行垃圾分類他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在村里宣傳,要求大家垃圾分類,村民們都覺得麻煩,不太愿意去做,他們只好一次次地上門說明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甚至讓村民們把扔在一起的垃圾倒出來重新分過,慢慢地村民開始被他們的行為打動了,自覺實行垃圾分類。他們還去學校、幼兒園里宣傳,讓孩子帶動大人,監督大人。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現在全市已經全面實行垃圾分類,一天能夠分離出100多噸的可堆肥垃圾,經過技術部門的處理,重新變成肥料。現在連三歲的小弟弟都能夠自覺參與垃圾分類,我相信以后垃圾分類工作會越做越好,我也要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并督促身邊的人一起完成這項偉大的任務。
在這里我呼吁:讓我們都加入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文明與我們同行,這樣才會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我們的家園才會更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