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詞牌名家詞選1500篇大全集之1351—1400篇(11)
紹圣元年(1094),宋哲宗親政后起用新黨,包括蘇軾、秦觀在內的一大批“元祜黨人”紛紛被貶。這首詞就是秦觀被貶之后的作品。至于寫作時地,一說是紹圣二年(1095)謫處州(今浙江麗水)時所作;一說是紹圣三年在謫郴州途中作于衡陽。
秦瀛《重編淮海先生年譜節要》,紹圣二年乙亥(1095)少游“在處州……又游府治南園,作《千秋歲》詞。后范成大愛其‘花影鶯聲’之句,即其地建鶯花亭。”但吳曾《能改齋漫錄》及曾敏行《獨醒雜志》都說是作于衡陽,后呈孔毅甫。細考秦觀于紹圣三年由處州被貶再去郴州,他經衡陽時已屆秋冬,這與其擅長精確的描寫特定環境中景物與情思,以及此詞所寫春景春情不合。該詞應當是作于處州,至衡陽后抄錄呈給太守孔毅甫。
1375.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詞人蒞臨徐州,宿于唐代名妓關盼盼的燕子樓。是夜,明月皎潔如霜,好風清涼如水,此為大景,以靜襯托夜之深。魚跳曲港,露瀉圓荷,此為小景,以動反襯夜之靜。如此靜夜,自能夢遇佳人。然三更鼓響,一片葉落,忽然驚醒,于是悵然若失,起而尋夢上征融情入景,若夢若醒,亦真亦幻,給人以惝恍迷離之感。下片由人亡樓空,直抒感慨,把故園之思,今昔這感、人生如夢之嘆,打成一片。他從自己今日憑吊燕子樓,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將憑吊自己所建的黃樓,一種人生須臾、榮枯無常的感慨襲上心頭,使他深有"古今如夢,何嘗夢覺"之慨。看來,這燕子樓的一夢,也不特是艷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這首詞寫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據詞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記夢詞。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據元本題下注“徐州夜夢覺,此登燕子樓作”認為“燕子樓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夢?東坡居士斷不作此癡人說夢之題”。認為傅干《注坡詞》所錄題注為不可信,而以為王文誥《蘇詩總案》所云“戊午十月,夢登燕子樓,翌日往尋其地作”為可從。王文誥斷一事為二事,詞中難覓佐證。鄭文焯所云更多屬猜測之詞,不足為據。倒是傅注既題作“公舊注”,當不容隨意懷疑的,且與詞中情事暗合,應可據此解讀此詞。作者在題記中聲稱自己夜宿江蘇彭城燕子樓,夢到以前居住在這里的唐代張尚書之愛妾盼盼。盼盼,姓關,唐朝人。據傳燕子樓就是張尚書為關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樓三首》詩序云:“徐州故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白氏所謂“尚書”,后世(包括蘇軾)多以為是張建封,但據考證當為張建封之子張愔。盼盼面貌姣好,談吐不俗。自從張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獨居在小樓上十余年不嫁。
蘇軾至徐州前已轉職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對王安石變法的孤憤,仕途上因頻繁遷調而帶來的孤寂之感,都時時向他襲來。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十月的一個夜晚,蘇軾宿于燕子樓,一個旖旎纏綿的夢境,讓他頓悟人生的真諦。“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行香子》)他的靈魂從夢境中得到了凈化和升華。醒來后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