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歸來觀后感(2)
這部從一開始就知道并不輕松的電影,看到這里,卻讓我有種意外的感覺。這個一直讓人覺得苦澀心酸唏噓感慨的愛情進行到這一步,竟因為婉喻的失憶,陸焉識對失憶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帶來了一絲絲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見,淡淡的,帶著最初的愛慕和溫馨。
縱觀電影,穿插重疊了太多的愛,夫妻堅守的愛,女兒對父母的愧疚,母親原諒女兒的愛······婉瑜因為愧疚當年沒能見到愛人,即使失憶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識鎖在門外了”;年復一年地去接了一輩子火車,只為了愛人信里的一句“我5號就到”;寫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后還得作為陌生人念給愛人聽,只為了能夠天天看到她即便帶著陌生的眼神。
一輩子的堅守,只為讓她感受到自己的愛,只為陪著她,只為用自己的方式愛她。不用轟轟烈烈,這樣,也就夠了。
電影中人物對話少,而對角色動作表情的描寫卻極為深刻。陳道明、兩代“謀女郎”同場飆戲也算得上是整部電影的亮點所在。鞏俐把“戲如人生”“人戲不分”的境界徹底融合,她的表情從茫然到下意識流露的敦厚教養,每一幀情緒的游動都不輕疏。而陳道明則已自身淡淡的文人氣質中,懷抱著陡然劍氣的氣質把整個角色都與之融合成就了一個真實的“陸焉識”。鞏俐和陳道明這樣的老戲骨,兩人的一唱一和,一個表情、一個皺眉、一聲嘆息都足以看到內心矛盾的情感碰撞。鞏俐把“失憶”演的太過自然,陳道明把“癡情”演的太過真實。
《歸來》用小景深表現人物特寫的內心,用大景深突出環境帶給人的影響,深入到視覺影響觀眾的內心。而光線的巧妙運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的更為立體,內心情感更為清冽。色調的偏灰使影片年代感凸顯無遺,更襯托出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無力和現實殘酷,堪稱嘆為觀止。敘事的張力和攝影的精巧,使整部影片看上去都顯得恰到火候,把情感的聚集到宣泄力量沖擊發揮到了極致。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陸焉識和馮婉瑜的愛情中彼此缺失了20年,即使失去記憶卻仍能讓他們一生執著。這段愛情,就像一壇老酒一樣,濃郁醇香,沒有隨風逝去,也不會逝去。他們就在彼此的愛情里,各自蒼老,卻也醞釀著彼此相愛不相見的深情。
看完電影,我準備把原著剩余的部分也讀完,雖然電影是改編作品,但并不拘泥于原著,他在原著的基礎上搭建了一個新的故事,不論是不是原著黨,都能從電影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感覺,找到心中那段只屬于焉識和婉瑜的刻骨銘心。
電影最后一個場景,焉識載著婉瑜,在大雪中等待著一輩子的“5號接焉識”。他們的愛情,從來沒有死過,更像是沉睡過后補償似的,一下子又煥發出活力。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你不是希望有人陪著她照顧她就夠了嗎?其他的你還在乎嗎?”只要彼此都能熟識相濡以沫執手相伴所經歷的路,只要彼此都能不顧前嫌毫不猶豫的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別的還需要顧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