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感動全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3)
5、大荔軍人舟曲之子——王偉
感動中國事跡:
王偉,27歲,陜西省大荔縣埝橋鄉游斜村人,**甘肅總隊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隊舟曲縣中隊副中隊長。
2010年8月7日晚11時20分,雷電、暴雨籠罩著舟曲縣城,27歲的王偉正在單位值班,不敢一個人住在家的妻子當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偉立即向中隊領導匯報雨情,準備應對突發事件。**哨響起,73名**戰士帶上雨披和應急燈開始清點人數。**完畢不久,營房開始晃動......
11時48分,王偉帶領25名官兵冒雨沖入泥石流現場。天像裂開了口子,雨水砸在王偉臉上,周圍一片漆黑,即使打開應急燈,能見度也不足5米。扶著倒塌的碎石,憑借著記憶與呼救聲,王偉與救援隊戰士搜尋著生還者。沒有任何工具,王偉和救援官兵徒手掀開瓦礫,他與戰友營救20多個小時,讓23條生命逃離了死神的威脅,而自己懷孕2個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卻遇難,被渾濁的泥石流無情吞噬。
救災的那幾天,王偉總會習慣性地掏電話、看妻子的未接來電。"不知道她最后會說什么……"王偉拭去眼淚又說:"我現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個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頒獎詞:大雨滂沱,沖毀了房屋淹沒了哭喊。妻兒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離,這個戰士沒有回家。那個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給自己一個永遠不能接起的電話,留給我們一種力量。
6、草原曼巴——王萬青
感動中國事跡:
王萬青,男,漢族,66歲,上海人,中共黨員,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人民醫院外科主任醫師。2003年退休。
1968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后,自愿到條件極為艱苦的甘南州瑪曲縣工作,在貧窮落后的瑪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間,他放棄了多次回上海的機會,憑著對瑪曲人民、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艱難地通過了生活關、語言關,毅然選擇長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來,他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群眾解除病痛,得到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書寫了一段藏漢水乳交融的民族團結佳話。
王萬青在阿萬倉衛生院的20余年時間里,每年接診病人3500余人次(當時阿萬倉鄉總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計接診7萬余人,累計手術上萬例,在當時醫療設備不足、鄉衛生院基礎設施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以精湛的醫術,以一名醫生高度的責任心成功救治了無數個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萬倉鄉衛生院院長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鄉3000余人的門診病歷,使全鄉90%的牧民有了健康檔案,為開展牧民發病情況分析和提高救治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調到瑪曲縣人民醫院后,他開展的許多手術填補了瑪曲高原外科手術的空白。
王萬青高度重視高原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為此,他和藏族妻子凱嫪一起起早貪黑,逐一給當地牧民實施預防接種。他曾背著X光機、心電圖機,騎馬去冬窩子(冬季定居點)為牧民進行健康體檢。 1981年他一人獨立完成了全鄉布病普查任務,因阿萬倉鄉地域黃河上沒有橋也無渡船,為了開展計劃免疫,他曾經抓著馬尾巴冒險來往黃河兩岸。1985年阿萬倉鄉“四苗”接種率達到85%,成為當時瑪曲縣至甘南州計劃免疫工作的先進典型。
現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說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片草原,奉獻給了瑪曲的衛生事業和這里的人民。如今雖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堅持經常指導縣醫院的外科手術,并經常在家里給上門的藏族群眾治病送藥,群眾親切地稱他為“草原曼巴(好醫生)”。他的這種扎根瑪曲高原,情系醫療衛生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在瑪曲草原從80年代開始到今天被傳為佳話。
頒獎詞:只身打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四十載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對理想的忠誠。春風今又綠草原,門吧的故事還會有更年輕的版本。








